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讯息:正在流行的“搭子”社交,年轻人情感需求新表达

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    时间:2023-06-12 09:23:35

原标题:一种新型社交关系正在流行——

“搭子”社交,年轻人情感需求新表达

随着商家茶品制作技艺的创新,“花式饮茶”新方式层出不穷,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。图为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一处茶室内,一些年轻人在相聚品茶。新华社记者 杜宇 摄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前段时间,一个名为“超一半的年轻人有‘搭子’”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,阅读量达2亿次之多;同时登上热搜的还有“‘搭子’是一种新型的社交关系”“为什么年轻人需要‘搭子’”等话题。“搭子”一词源自江南方言,传统语境下有饭“搭子”、牌“搭子”等说法,意指饭友、牌友。

“搭子”话题在网络上不断受到关注,反映了方言里的“搭子”已经走出传统语境,转换为年轻人之间一种新型社交方式,并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流行,成为情感需求的新表达。

“现在流行找‘搭子’,我也动了心”

“找玩‘搭子’!97年,坐标余杭区,约周末出来玩!脱口秀桌游约饭打卡拍照都可以。有相机,可以互拍,我拍照技术不错!希望找一个差不多年纪、爱聊天的‘搭子’。”今年4月,浙江杭州的千千在社交平台小红书发布这样一条消息。千千是北方姑娘,研究生毕业来杭州工作,因为初来乍到,周末过得有些无趣。“现在流行找‘搭子’,我也动了心,希望通过网络找个玩‘搭子’。”千千说。

帖子发出后,她收到许多私信,加了不少微信好友。不过因为性格属于慢热型,她从来没有约过别人。“后来在微信加了一个姑娘!她主动约我,聊天很有意思,不会冷场。我们一起拍照、看脱口秀,也逛街买衣服。”千千很满意她的“玩搭子”。

从数据上看,像千千这样找“搭子”的事并不稀奇,截至5月,小红书上“搭子”词条的浏览量达到2000万,词条内发布的笔记数量有逾154万篇之多,各种“求搭”帖应有尽有;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破亿,热度仍在攀升——找“搭子”,成了年轻人中一种时髦的社交方式。

国家心理咨询师周小鹏指出,“搭子”可以看作是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,只要在某个领域分享共同兴趣、为某个目的彼此陪伴的人,就可以称为“搭子”。

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看来,与点头之交、亲朋好友相比,“搭子”的意义有相当微妙的分寸感。他指出,根据社会渗透理论,可以将人的社交由浅到深分为:知晓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工作内容等的履历信息,个人爱好,目标和愿景,以及恐惧和软肋。如果深入了解对方的目标和愿景、恐惧和软肋,必定是十分熟稔的亲友;如果只知一些基本履历信息,只能算同事或点头之交。其中,“个体爱好”与“搭子”非常相似。两个人“相互触碰但不太过亲昵,基于共同爱好来做事”,这就是“搭子”。

实际生活中,“搭子”社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分类,从相约运动的健身“搭子”、一起玩剧本杀的剧本杀“搭子”,到一块儿学习的图书馆“搭子”、互相探讨深刻话题的哲学“搭子”……只有想不到,没有“搭”不到。正在爱尔兰上学的留学生坤艳回忆,自己在国内读书时,就有过一位留学申请“搭子”。“搭子”是她的同院同学,之前两人面熟却从未说过话。“当时我想出国读博,通过同学得知她也在申请,所以想跟她搭伴儿,交流申请经验和注意事项。”就这样,两人一拍即合。

由此可见,找“搭子”不限于在网上“广而告之”,身边也隐藏着找到“搭子”的可能。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,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“搭子”的几率更大——逾80%的受访者表示“搭子”来源于同学同事,借由线上线下活动认识的只占不到20%。

在人员分布上,不同群体找“搭子”的比率和偏好也有所差异,工作环境较为稳定的白领比自由职业者更爱找“搭子”,女性比男性更爱找搭子。总体来说,各类群体的“搭子”主要集中在餐饮消费和户外旅行方面。

没有负担的轻社交

“搭子”社交是如何在年轻人中火起来的?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、硕士生导师胡鹏辉指出,首先要看到宏观的社会变化之于微观个体产生的影响,“现代化转型或者说城市化发展给人带来极大流动性,许多人不会一直‘驻留’家乡,而是外出求学,继而留在异地他乡。传统意义上的‘生于斯长于斯’状态较之以往更少见,‘异乡人’很难跟空间距离相去甚远的父母亲友进行面对面的即时沟通。”

然而,人作为社会性动物,又需要借助社交找到情感归属,汲取能量、对抗孤独。胡鹏辉认为,面对不熟悉的地方、陌生的人群,个体化的青年往往倾向于选择“优先满足自身需要”的人际交往。有共同爱好、共同目的的搭子恰好符合这种需求。

北京女孩璐璐曾为了去香港看演唱会找过“搭子”。当时,两个人都担心到当地人生地不熟,也都担心买到假票,因此成了“搭子”。“跟朋友去,她为了将就我而去看演唱会,我也要相应付出,陪她逛景点,但整个时间不充裕。跟‘搭子’去,我们目标一致,去香港只要完成看演唱会这一件事就好了。”

胡鹏辉指出,“搭子”社交的积极意义正在于它是一种没有负担的轻社交,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情感补偿,实现某个目的。也就是说,“搭子”社交具有“利己”的工具属性,当双方的目标一致,“搭子”社交就可以服务于此并帮助二人“相互取暖”。心照不宣的距离感、默契留守的边界感,让“搭子”们轻松地待在各自的舒适区,不必假装熟悉、也不需刨根问底。这是“搭子”社交火起来的原因,也是其魅力所在。

“从这个角度看,‘搭子’社交是亲密关系的降级。当然,会有人认为它不值得存在。”胡鹏辉说,“然而这种较强的工具属性,对于渴求满足某种需求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。”比如运动“搭子”在健身房里相互陪伴,避免了独处,又锻炼了身体;图书馆“搭子”相约学习看书写论文,学业取得了进步;哲学“搭子”在深层次有所共鸣,说是现代版“高山流水”也不为过。这让个体化的年轻人感到有所归属,不再孤独。

一种重新寻回“附近”的可能

“学术界有‘附近’的说法。”胡鹏辉提到,这也可以和找“搭子”联系起来。随着社会发展、互联网不断向末端延伸,动动手指就可以从APP上点外卖、坐在家里上网就能知晓一切,大家不再需要像原来那样和周围人早晚相见,“结果是人越来越‘原子化’,愈发关注自我和‘远方’,忽略了‘身边500米’。”寻找搭子其实正是走出“房间”、找回亲密和归属感、重拾“附近”的第一步。

即使在不同国家留学,坤艳依然跨越大洋保持着和“搭子”的联系。她觉得,平日里她们就私人生活、个人情感、读书学业进行深入交流,就是双方进一步发展为朋友的信号。“虽然最初把对方定义为‘留学申请搭子’,但其实我们早就越过边界,成了无话不谈、一起吐槽一起笑的姐妹。”

董晨宇把这种重拾“附近”的现象,解释为“搭子”社交不稳定性导致的“搭子”关系瓦解。“当两个人决定共同再‘剥一层洋葱’成为朋友,这段关系就瓦解了。”董晨宇说。只不过,“情感升级”是“搭子”关系的正向瓦解。

然而,像坤艳这样发展“搭子”为朋友的人毕竟只是少数,更多情况可能是相处中发现各自取向和侧重点不同。“比如和一个人成为饭‘搭子’,但搭着搭着发现一个想吃什么就吃什么,另一个却斤斤计较,觉得这个贵了、那个不值了。一旦产生不协调,‘搭子’就可能默契地退回‘洋葱’第一层,‘搭子’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了。”董晨宇说。

即使取向一致,周小鹏认为“搭子”社交也并非完全可靠,甚至热衷结交“搭子”也有可能导致个体处理长久关系的能力退化。她指出,亲密关系中有三种角色,分别是:我开心就好,不管别人的“儿童角色”;我要管别人的“父母角色”;既要像父母角色那样管别人,也要像孩子角色那样偶尔玩一玩的“成人角色”。“孩子之间可以愉快玩耍,但不可能对彼此负责。”周小鹏说,“一部分人沉迷于‘搭子’社交,合则聚不合则散,会使自己儿童化,无法处理好身边的长久关系。说得严重一些的话,如果这个人过分儿童化,那么他永远无法变成成年人。”

胡鹏辉认为,应当充分意识到,人对于归属感的需求始终存在,而“搭子”提供的情感支撑毕竟有限。如果抱着“找‘搭子’”的目标找“搭子”,最终会因为过分明确界限、不肯再迈一步而限制了深入交流的可能。

专家建议,“搭子”社交是重拾“附近”的好方法,但终究还是要保持开放心态,积极寻找真正的交心友谊和亲密关系。

责任编辑:岳文燕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洁具网  版权所有    
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     
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