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从“野蛮生长”到越“炒”越香 预制菜进入“精耕”时代

来源:现代物流产业网    时间:2023-08-02 16:16:22

X 关闭

文 /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


(资料图)

近年来,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。今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“培育、发展预制菜产业”,预制菜发展开始进入更加规范、稳定的发展阶段,随着预制菜赛道愈加“火热”,从线下自建门店到便利店商超布局,预制菜的玩家在多元化发展中纷纷自建渠道。7月31日,国家发改委最新促消费30条政策明文提出,要继续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,万亿产业再迎强力政策推动,预制菜产业未来可期。

预制菜线下专门店,是新蓝海还是天坑?

越来越多企业盯上了预制菜的线下生意。

记者注意到,近年来,除了味知香这个预制菜老玩家在加速开拓加盟店,珍味小梅园、麦子妈等一众依靠线上崛起的新锐企业,也开始发力线下。

预制菜线下生意,怎么就成了香饽饽?传统渠道红利是否消退了?为何预制菜企业纷纷自建渠道?

预制菜玩家扎堆涌入线下开店

作为赛道的老玩家,“预制菜第一股”味知香和专注半成品菜生意的好得睐,已经实现千店规模。

味知香2023年一季报显示,报告期内味知香已开出1733家加盟店,2018年其加盟店数量仅为440家。刚过去的2022年,味知香新开加盟店559家。从门店扩张速度,足以看出味知香对线下生意的期许。

苏州的另一家预制菜企业好得睐,2003年在苏州星桥市场开出了第一家专卖店,目前加盟店数量已突破1000家,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区域,包括社区店、街边店、农贸店、商超店等多种店型。

拥有“鲜到家”预制菜品牌的福成股份,也在加速布局预制菜线下门店。今年,福成股份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,该公司正在拓展预制菜销售渠道,其中包括大规模开设线下预制菜门店。

尽管头部品牌目前也仅有千店规模,但已有企业喊出了万店目标。

珍味小梅园创始人浦文明曾公开表示,预制菜天然具备开出万店连锁的可行性,珍味小梅园已经定下了“要在社区开出一万家预制菜门店”的目标。眼下,珍味小梅园店型主要为店中店、社区独立店。

预制菜品牌麦子妈,也在探索预制菜线下门店。

今年2月底,麦子妈创始人翁博成在自媒体“蓝鲨消费”主办的峰会上发表演讲称,麦子妈通过加盟门店的方式尝试自建渠道,开出了16家加盟店,2家直营店。

一些食品企业、餐饮上游企业则热衷于打造多业态集合的预制菜超市。思念食品曾在2021年孵化出爱烧饭三餐生活超市,该超市是一个包括速冻米面、饮料、奶制品、速食品、预制菜产品的集合店;2022年4月,龙大美食在成都开出了预制菜超市……

线下开店缘何受到青睐?

无论是加盟还是直营,开集合店或是店中店,预制菜企业们都在纷纷发力线下生意,这背后或多或少都是一本经济账要算。

根据翁博成的说法,开放线下加盟的原因之一是入驻沃尔玛等KA渠道需要的费用较多,且有很大的不可控性。浦文明在接受自媒体“食业头条”采访时则透露,预制菜是冷链产品,履约成本太高决定了预制菜的“决战”会在线下。

在线上做预制菜,营销和冷链物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一方面,C端消费者对预制菜认知有限,品牌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来推广。诸如麦子妈、叮叮懒人菜、珍味小梅园等品牌,不仅在抖音搭建了品牌自播矩阵,还合作了众多达人、主播。与主播合作的坑位费、达人分销的佣金、品牌自播的投流费都需要企业买单,更不用说全渠道铺设品牌广告的费用了。

另一方面,尽管电商渠道可触达全国各地的消费者,但预制菜的冻品属性让企业付出更高的物流成本。据调研数据,几家头部预制菜的配送费比接近3成。

对于想要做大C端的预制菜品牌而言,线下门店既可以增强品牌曝光、降低物流成本,也因为离消费者更近,有机会抢占消费者心智。

玩家现状各有不同入局还需谨慎

不过,线下店模式要跑通,同样面对诸多难题。

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预制菜线下门店的运转,与消费者消费频次的高低、消费习惯能否建立有重要关系。

启承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鑫钊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预制菜离消费者越近,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处理成本也就越低。最低是消费者到店购买,次低是通过前置仓去购买。“线下的瓶颈在于货架有限,覆盖的是周边一定数量的人群,需求密度成了能否支撑上架的关键。”

而从市场内的玩家现状来看,想要玩转线下店并非易事。陆正耀的预制菜品牌舌尖英雄,在2022年4月时曾公开表示其已签约意向加盟商6000余家,但此后却被多家媒体爆出加盟商亏损的消息,有的加盟商甚至赚不回电费,多城门店经营异常。记者注意到,目前舌尖英雄抖音账号也已将全部商品下架。

红餐网专栏作者王冬明分析,相比传统餐饮门店,预制菜线下门店有几大优点:去厨师化、容易复制、门店管理上更容易、投资低、成本更好控制等。但对于供应链端的研发、仓储安全、物流能力等方面,预制菜门店都有着更高的要求。

预制菜老玩家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。2022年,味知香新拓店559家,也关店183家。今年一季度,味知香延续“边开店边闭店”的状态,新开加盟店83家,关店41家。

味知香加盟店的单店年平均营收能力也有所下降。依据味知香历年财报和招股书,2018年到2022年,加盟店为味知香贡献的营收分别为1.50亿、2.60亿、3.20亿、3.47亿和4.26亿,加盟店数量则分别为440家、801家、1117家、1319家和1695家。

在不考虑门店开业时长和各门店客流差异的前提下,初步估算出,过去五年味知香加盟店的单店年平均营收能力呈现出下滑态势。

掘金线下,预制菜企业面前还有多道难关。

首先,预制菜消费频次不高,消费习惯和观念还有待强化。有从业人士告诉记者,单靠预制菜这一品类很难支撑起门店生意,一些预制菜门店的核心产品虽然是预制菜,但也会有其他产品作为补充。

其次,预制菜走到线下,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冷链物流成本,但是品牌要自建渠道,前期推广费用必不可少,线上经验也很难直接复制到线下。与此同时,门店的租金和人工成本也不可忽视,这些都会反映到产品价格上。在消费习惯并未建立的市场环境下,门店产品的复购率也很难保证。

来源:澎湃新闻

视角:

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:

预制菜发展是全球趋势

近日,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接受记者专访,就预制菜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。

谈及预制菜,胡润表示,预制菜不仅仅是中国趋势,还是全球趋势。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。“我最近看一个数字,是全球的预制菜行业数据,去年接近2,000亿美金,约15,000亿元人民币。”

今年,胡润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火爆的预制菜领域,并于3月份在首届中国国际(佛山)预制菜产业大会上发布了“2023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”。“我一直非常关注这些快速增长的赛道”,在谈到制作预制菜百强榜的原因时,胡润表示,中国现在财富创造的机构和领域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。大家可能认为新能源会带来较多机会。但还有另外一个行业,是预制菜。

快速增长的预制菜赛道充满着无限可能。“我希望预制菜榜单,能鼓励更多人在预制菜这个行业中创造价值。”胡润认为,预制菜可出口,从广东送到东南亚、日韩等。“中餐在全球都认可。所以出口也可以成为中国预制菜企业的战略。”

但预制菜出口,离不开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。要确保送到用户餐桌上的预制菜是新鲜健康的,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撑。

在胡润看来,预制菜装备可分为预制菜之前和预制菜之后两大类。“预制菜之前的装备包括中央厨房等,预制菜之后的装备包括微波炉等。”

根据胡润的观察,虽然目前预制菜装备行业在中国并非特别发达,也尚未产生较多的龙头企业,但已出现了一些创新案例。“现代人的需求就是希望新鲜和健康。”胡润表示,这需要冷链物流等技术加以保障。近些年,预制菜冷链物流取得了一定发展,尤其是近期格力等家电企业,参与到预制菜全冷链物流产业链,给预制菜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,有望进一步推动新一轮“厨房革命”。

现阶段,预制菜装备技术的突破升级仍面临不少挑战。胡润认为,要进一步鼓励发展预制菜装备,推动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。同时,家电等龙头企业的加入,也有利于研发出覆盖预制菜上下游产业链的冷冻冷藏装备,将成为万亿预制菜产业飞跃的关键。

对于预制菜装备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,胡润也给出了建议。他认为,未来的装备产业必须走数字化、智能化道路。“最理想的是让客人下单你才生产,那不然就浪费了。
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关注:

预制菜席卷便利店

近段时间,便利店成了预制菜销售的新渠道。据悉,近期上海一家更新的全家便利店中,一组双开门的7层冷柜专为预制菜设立;而上海的罗森便利店,一组双开门的6层冷冻柜中,也陈列着预制菜产品,这预示着便利店原有业务正在发生改变。

全家、罗森试水预制菜

实际上,全家算是最早开始布局预制菜业务的便利店了。早在2021年底,全家便开始选取客流量较大的住宅型商圈门店,进行预制菜测试,一年多的时间全家预制菜品类SKU数量,就从5、6个扩展至50个左右。而从“罗森点点”微信小程序上可知,罗森目前的冷冻食品共计38个SKU。事实上,无论是全家,还是罗森,这类便利店在预制菜业务上的布局大致相似。

一来,便利店引入的均是知名品牌的预制产品。比如,上海全家推出的预制菜产品有泰式咖喱鸡、黑椒牛肉面、三虾拌面、西冷牛排等,而这些预制菜产品的供应商,既有正大食品、泰森食品等食品巨头,也有餐饮品牌Green&Safe和老字号上海城隍庙。

二来,便利店推出的预制菜主打高性价比和方便快捷。从价格上来看,相比平均价格20~30元一份的外卖,便利店的预制菜更为便宜。

目前,这些便利店并未披露预制菜门店的比例,以及预制菜在其系统销售的情况,可以看出,它们对预制菜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。而从选品、定价以及消费场景、客群来看,便利店的预制菜业务,主要瞄准的是年轻人没空做饭的需求。

便利店为何发力预制菜?

近年来,预制菜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。2022年,预制菜这个号称“可让厨房小白10分钟实现做饭自由”的赛道直接爆火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预制菜,许多的餐饮企业选手和跨界选手也相继入局,现如今便利店也纷纷加码预制菜。

一是,预制菜在便利店业态中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。据艾媒咨询《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》,在整个C端预制菜渠道,随着电商平台覆盖的预制菜品类不断拓宽,62.3%的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预制菜。

二是,冷链、速冻锁鲜技术的日渐成熟,进一步助推预制菜的发展。要保证预制菜菜品质量安全、口感原汁原味,保鲜技术必不可少。很多预制菜吃起来,像是刚从厨房里端出来的,做到这一步的关键,就是使用液氮速冻锁鲜技术。而冷链技术的发展,提高了冷链运输能力,使菜品储存周期大幅延长,配送成本持续降低,预制菜销售辐射半径提高。

三是,预制菜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预制菜市场2025年规模将会突破8300亿元,其中C端市场规模占比将近30%。与此同时,今年2月,“预制菜”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,而随着政策和标准的出台,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规范。而随着多品牌、多业态跨界入局,预制菜市场正在快速地成长。

便利店+预制菜是一门好生意吗?

预制菜广阔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,但是全家、罗森在对待预制菜业务上,还是比较谨慎的。那么,便利店+预制菜,是一门好生意吗?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去分析。

一方面,消费者已经建立起预制菜心智,会为预制菜买单。如今预制菜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熟知,消费者无需提前准备、处理复杂的食材,甚至无需精准掌控烹饪的手法、火候,只需让锅灶、微波炉、烤箱等厨具同时开工,便可以轻轻松松完成做饭这件事,的确很方便。

但另一方面,预制菜也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,不被一些消费者接受。一些消费者认为,和新鲜菜相比,预制菜经过冷冻和重新加热后已不再新鲜,而且预制菜食品还重油重盐,含有很多的添加剂,这类消费者不会选择购买预制菜产品。

便利店+预制菜是否是一门好生意,现在还要打上一个问号,还需要时间的验证。实际上,便利店渠道只是预制菜产业向C端市场发展的其中一步,随着盒马、京东、每日优鲜、叮咚买菜等平台,对预制菜市场的持续加码,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。

作者:刘旷

观察:

多元化需求推动预制菜“量身定制”发展

今年2月,中央一号文件发布。文件提出,“提升净菜、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,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。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预制菜产业受到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。

日前,赛迪顾问发布的《2023中国预制菜企业竞争力百强研究》报告显示,在2020年以前,中国预制菜行业以深耕预制菜多年的预制菜加工企业为主,且主要销售渠道为B端为主C端少有涉及。随着生活节奏加快,“懒人经济”的形成,C端客群对预制菜的需求提高,市场热度逐渐提升,吸引了大批预制菜上游农业生产龙头企业,以及下游餐饮类龙头企业等纷纷加入,快速布局预制菜业务。上游企业凭借其原料掌控优势、下游企业凭借其渠道协同优势,在预制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。

天眼查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预制菜相关企业6.3万余家,其中,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690余家,2023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430余家。从成立时间来看,43.5%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~5年内。

快速发展的市场,也促使相关政府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指引。日前,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山东预制菜“十大品牌、百强企业、千优产品”推介活动。河南省开封市发布《开封市绿色食品集群培育实施方案》,实施预制菜升级行动,衔接预制菜上下游产业,推广“现代农业+加工中心+中央厨房+电子商务+消费体验”于一体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新模式,打造特色鲜明、辐射面大、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。

各地相关政策持续出台、各种相关标准不断完善,市场规模稳步增长,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码预制菜领域,预制菜产业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。《2023中国预制菜企业竞争力百强研究》中指出,预制菜加工企业也要注重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发展。受地域分布影响,中国各地预制菜产业发展各具特色,预制菜生产企业应基于当地产品特色和文化,针对不同的人群生产细分产品,针对不同的用餐场景调整产品结构,进而实现差异化竞争,增加市场份额。同时,企业可实现定制化、高端化,为消费者个人“量身定制”预制菜产品。随着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提升,当前预制菜品类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可面向糖尿病人群、减肥人群或特定食物不耐受人群等进行产品研发,推动企业差异化发展。

来源:消费日报网

作者:闫利

《 现代物流报 》( 2023年8月2日 8版)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洁具网  版权所有    
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     
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